孔子曾说:“不多食”,“食勿求饱”。东汉末年年逾百岁的道士主张,“食欲常少”。 晋代《博物志》分析少吃增寿的原因时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可见当时已认识到多食会导致心脑血管阻塞,危害人的寿命。唐代医家孙思邈结合自身的体验指出“饱食终无益”,要求做到“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宋人阐述“食勿求饱”时说:“食物勿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顺颐养也;若食生务饱,淤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明代养生家在《东谷赘言》中论述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食不化。”主要是说多吃使人肥胖,会引起他病,因而也主张“少吃”。少吃到什么程度呢?明代皇宫御医在《寿世保元》中提出:“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坚持少吃,活到百岁
古代养生家“少吃增寿”的经验,为当今百岁老人所证实。如广州某百岁老人,每餐只吃25克至50克米饭,一天120克上下。北京一位103岁的老人介绍她长寿的经验时也说:“饭不能吃多,吃六成饱就行了。”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了长寿乡广西巴马县69名百岁老人和172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他们长期养成了吃七八成饱的习惯。
最近,科学家们为“少吃增寿”理论找到了科学依据。他们作了这样的实验:用两组年龄和体质相同的小白鼠对照观察,一组限制食量(少吃),一组不加限制(饱食)。结果,饱食组小白鼠在观察期间全部死亡;而少吃组的小 白鼠大多数活着。另有学者重复了这个实验,证实了少吃组小鼠不但寿命比饱食组长,而且患病也少。还发现,少年期限食,最能延年益寿;老年期限食,可以改善过去因过量饮食对身体所造成的损害。
有学者用大鼠作实验,发现幼龄大鼠断奶以后,把膳食份量减少4O%,大鼠的寿命就可提高一倍。其他动物经过限制饮食后,不论是生理指标还是精神状态,都比每顿饱食的动物要好,而且寿命大增。所以,美国科学家提出,在迄今所作的防止衰老的全部实验中,饮食限制对防止老化最为有效。甚至有学者断言:把食物热量减少到维持人体正常体重所要求的 1/3,但全部保留必需的营养物,就可大大延长人的寿命。
科学家们分析少吃增寿的原因时,一致认为,饮食中的废物和毒素堆积在体内,是引起衰老、影响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少吃就有利于清除体内各种废物和毒素,所以少吃可以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