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及营养学的名词解释
营养是指生物体所需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来源,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营养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和代谢过程,以及人体对营养的需求与调节机制的科学。
1、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蛋白质在人体内具有多种功能,如结构、运输、催化等。
2、脂肪: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储存形式,同时还具有保护内脏器官、维持体温等作用,脂肪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不利。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双糖如蔗糖、乳糖等,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分解为葡萄糖,供能给细胞使用。
4、维生素:维生素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维生素缺乏会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维生素C缺乏引起坏血病,维生素A缺乏导致夜盲症等。
5、矿物质:矿物质是一类无机化合物,对人体骨骼、牙齿、神经、肌肉等具有重要影响,常见的矿物质有钙、磷、钾、钠、镁等,矿物质缺乏或过量均会影响人体健康。
6、水: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代谢反应,人体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热量:热量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能量,通常用卡路里(Cal)表示,人体需要摄入适量的热量来维持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功能。
8、营养素摄入量:营养素摄入量是指人体每日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根据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有所不同。
9、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由于饮食不均衡或生活条件恶劣等原因,导致人体缺乏必需的营养素,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10、营养过剩:营养过剩是指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量,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可能引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的合理膳食建议,包括食物种类、摄入量、烹饪方法等,膳食指南有助于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12、营养评价:营养评价是对个体或群体膳食状况的评估,包括摄入的营养素种类和数量,以及身体状况(如体重、身高、血压等),营养评价有助于指导个体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改善膳食结构和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