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起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而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专家强调,一要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二要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运动 冬季锻炼不可少,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
专家强调,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 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
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
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应避免寒冷的刺激,运动应在日照充足时,避开早晚,以免诱发疾病发作,而老年人室外运动更应注意保暖。
精神 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专家建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
同时,要多晒太阳。 因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立冬节气养生 进补吃什么最好
立冬食补推荐7大养生佳品1、栗子:健脾补肾立冬后,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食用栗子进补尤为适宜。
板栗不仅味美,还是冬季养生的佳品。板栗味甘性温,无毒,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板栗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这些元素对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都有益处。因此,老年人吃板栗可益气血,男性吃板栗则可补肾、治疗肾虚。
将剥好的栗子用清水泡2—3小时候去皮,与大米一起放入锅中煮沸,在粥到八分熟的时候放入桂圆,煮熟即可。这道粥具有补心安神、益脾开胃、润肤美容的功效。
乌鸡洗净焯水,清水加入姜蒜和乌鸡一起炖至乌鸡9分熟的时候加入栗子,炖熟即可。适合体虚血亏、肝肾不足、脾胃不健的人食用。
2、羊肉:补肾御寒寒风起,羊肉肥,立冬进补,羊肉是首选。羊肉中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铁、磷等营养成分,有着补肾护肝、御寒祛湿的功效。
闽南地区,立冬要吃羊肉补冬,据说一冬都不会冷。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
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3、白萝卜:止咳润肺立冬时节天气变冷,此时人的手脚易凉,后背易冷,这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所致。
这段时间应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民谚有“立冬萝卜赛参汤,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这句话,除了说明白萝卜是冬天的应季蔬菜外,还道出了它的食疗功效。
白萝卜生吃促消化,熟吃补气。生吃时其辛辣的成分可促胃液分泌,调整胃肠机能,还有消炎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白萝卜属于寒凉性蔬菜,体质偏寒的,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对于轻度的肺热咳嗽患者不妨吃一些“冰糖萝卜饮”。
4、鸭肉:滋阴补虚鸭子不仅享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无鸭不成席”之美誉,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疗首选鸭。
鸭属于水禽,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可用于头痛、阴虚失眠、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低热等症。
24节气立冬养生饮食有哪四个注意事项
进补前先引补 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
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生姜炖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
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 多温热少寒凉 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
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韭菜、南瓜、生姜、牛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 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 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于新鲜水果和蔬菜。此外,冬天多吃点辣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进食欲。
咸味入肾补益阴血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立冬节气养生饮食有哪些原则
由于立冬是刚刚进入到冬天,饮食方面要注意摄入足够的热量,少食用较咸的食物,更不可以盲目的进补身体。
下面介绍一下饮食方面的原则。 1、立冬饮食养生以增加热量为主 冬天气温比较低,由于温度降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受到影响,需要足够的热量来维持这个变化,这样才能增加御寒的抵抗力,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散失过多的热量。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狗肉、羊肉、牛肉、等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食用这些是身体可以抵御严寒。也可以食用一些含碘的食物,也可以帮助身体增加热量的消耗。
2、立冬养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 冬天蔬菜的种类就不多了,一般都是大棚蔬菜,蔬菜种类少或者是过于挑剔不喜欢吃大棚蔬菜的,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人体维生素缺乏。 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等等。
这时候就可以食用一些富含维C的食物,如甘薯、马铃薯等。多吃薯类,不但可以补充维生素,还可以清除体内湿热的作用。
除了这些冬季最常见的就是大白菜,但是如果食用的话除了白菜可以再食用一些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等。 因为这些蔬菜里的维生素含量都很高,经常替换吃合理搭配,补充身体所需,也不至于吃腻。
立冬节气其他方面的养生有哪些
1。
室温应保持恒定:如果室温过低,人感觉冷,则容易伤人体元阳。温度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
所以,室温应保持在18℃~22℃之间为好。但切忌紧闭门窗,要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2。背部保养: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
对于老人、儿童和患有胃及十二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其重要,这些人最好在立冬后穿一件贴身棉背心。 3。
足部保暖:“寒从脚下起”。 脚是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
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人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过紧、过松、过薄,袜子以棉袜为好;二是平时多活动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是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以50℃~60℃为宜,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4。冬季锻炼:但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
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
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
患有呼吸系统疾患的中老年人,应避免寒冷的刺激,运动应在日照充足时,避开早晚,以免诱发急病。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暖。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