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营养学中,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非血红素铁和血红素铁,这两种铁的吸收机制和利用率有所不同,了解它们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补充铁质,预防贫血等疾病。
1、非血红素铁
非血红素铁是指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铁,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转化过程才能被人体利用,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豆类、绿叶蔬菜、坚果、干果等,这类食物中的铁主要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即Fe3+。
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膳食中的其他成分、肠道环境、胃酸分泌等,为了提高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还原,使其转化为二价铁,从而提高吸收率,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等。
- 避免同时摄入过多的钙、磷、鞣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与铁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建议将富含铁的食物与富含钙、磷的食物分开摄入。
2、血红素铁
血红素铁是指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的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瘦肉、鱼、禽肉等,这类食物中的铁主要以二价铁的形式存在,即Fe2+,血红素铁的吸收不受膳食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吸收率较高,一般可达10%以上。
为了充分利用血红素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血红素铁的主要载体,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有助于提高铁的吸收率,建议每天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肉、蛋、奶等。
- 注意烹饪方法,高温烹饪可能导致部分铁的损失,因此建议采用温和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等。
了解铁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补充铁质,预防贫血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膳食的多样性,合理搭配动植物性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铁质,如有需要,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补充含铁的营养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