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乙肝防治专家成军教授答复:干扰素目前分两大类,常规的干扰素是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表达重组的蛋白,也分不同的类型。后来干扰素又跟聚乙二醇进行化学作用,形成一个代谢速度比较慢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这两种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比较年轻、转氨酶水平比较高、DNA水平比较低的病人,如果他比较了解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同时又需要一个比较短的流程,我们要推荐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通过干扰素的相对短期的治疗能达到病情的稳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当然,如果他有其它需要我们也会推荐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
目前的临床资料没有比较临床药物的试验,所以在欧州、亚太地区的乙肝防治专家推荐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都把干扰素跟口服抗病毒性药物一起推荐,只是对那些(刚才所说)特殊的病人才会首先推荐干扰素。
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是直接抑制病毒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因为是通过机体的免疫力来清除病毒,所以效果也会更加持久一下。
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比如先灵公司的佩乐能,E抗原阳性的患者在治疗一年,停药半年后,这当中有36%的患者会出现E抗原的消失,这也是我们追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当中又有19%的患者出现表面抗原的消失。很多人会担心这种治疗的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根据3年随访的数据表示,也就是停药后的观察发现大概有80%以上的患者仍然维持E抗原阴性,这说明治疗的效果还是比较稳定的。
而最近在美国、欧洲的肝病年会上发布患者长期随访的结果令人振奋!在抗病毒治疗后实现的E抗原阴转的患者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到了第5年的时候大概有40%的患者会出现表面抗原的阴转;如果观察的时间更长,到了第8年,大概会有80%的患者会出现了表面抗原的阴转。这个数据引了世界各国肝病专家的强烈关注,因为在乙肝治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眼前的结果。
在此我也想提醒患者,如果你选择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那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因为抗病毒治疗的优势就在于治疗后的效应,不能因为治疗过程中一些指标的风吹草动而忽视了长远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