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营养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医学家和哲学家就开始关注人体健康与饮食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营养学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营养学的研究逐渐从经验主义转向科学方法论。
在18世纪末,英国医生约翰·斯诺(John Snow)提出了“霍乱起源于饮用被污染的水”的理论,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公共卫生学和流行病学奠定了基础,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了解食物中的微生物如何影响人体健康,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aeus)提出了生物分类法,这一方法为后来的营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赫尔曼·赫特曼(Hermann Südhoff)首次将食物分为谷物、蔬菜、水果、肉类、乳类等几大类,并提出了人类需要各种营养素来维持健康的观点,这一观点被称为“赫特曼定律”,此后,营养学研究逐渐从单一的食物分类转向对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研究。
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哈里·凯洛格(Harry K. Widmer)和哈罗德·卡尼奥(Harold N. Boyce)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发现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基本结构,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营养素研究奠定了基础,美国科学家阿伯特·费瑞斯(Albert H. Ferrucci)和艾尔伯特·麦考密克(Elbert L. McCann)提出了“营养金字塔”的概念,这一概念将食物分为谷物、蔬菜、水果、肉类、乳类等几大类,并强调了各类食物在人体所需的重要性。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营养学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美国科学家罗伯特·C.梅茨(Robert C. Metz)和马歇尔·L.赛尔纳(Marshall L. Sasich)发现了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维生素研究奠定了基础,美国科学家乔治·布什内尔(George B. brush)和拉里·尼尔森(Larry Nealson)发现了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维生素D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营养学研究逐渐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特定基因与特定营养素摄入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基因对特定疾病风险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营养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国外营养学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经验主义到科学方法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单一的食物分类到对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研究的过程,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营养学研究将更加深入地揭示人体健康的奥秘。